"爸股票配资网址之家,天冷了记得穿秋裤!"
"妈,这个补品您一定要试试!"
这些话不是来自子女的微信,而是养生直播间里年轻主播们的"亲情表演"。
2023年,北京一位72岁老人被曝出抵押房子购买60万元"细胞活化仪",设备到货后才发现是三无产品。
记者卧底调查发现,这类直播间通过"认亲话术"建立情感连接,再以"健康恐吓+限时优惠"组合拳收割老人。
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,老年人网络消费投诉中,保健品欺诈占比高达43%,其中私域直播已成重灾区。
我们以为的孝顺关怀,不过是精密设计的消费陷阱。
1. "电子儿女"的亲情绑架:孤独比疾病更致命
展开剩余81%"直播间里有人叫我妈妈,比一年见两次的亲儿子还贴心。"
一位杭州老人的话揭开了残酷真相:
当现实中的亲情缺位遇上精心设计的"情感代餐",老年人极易产生依赖心理。
记者暗访某直播间发现,主播会要求运营团队记录每位老人的个人信息:
子女是否同居、有无慢性病、退休金数额……随后定制话术。
知道老人独居就说"您一个人更要照顾好自己",得知子女反对便暗示"他们不懂事,您得为自己做主"。
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指出:"老年人对情感诈骗的抵抗力,与家庭关系质量成反比。"
当子女的关心变成直播间里"爸妈"的甜言蜜语,掏钱买保健品就成了维系这份虚假亲情的"门票"。
2. 恐惧营销的升级版:从"治病"到"续命"
传统保健品推销还停留在"治疗三高",新一代话术已进化到"基因修复""延缓衰老"。
某直播间主播手持"端粒酶检测报告"宣称:"服用我们的NMN胶囊,细胞年龄年轻20岁!"
事实上,这类物质尚未通过我国保健品审批。
更隐蔽的是"场景化恐吓":
主播会模拟突发心梗倒地画面,然后强调"如果张叔昨天买了我们的救心丹,现在就能自己打120"。
记者发现,这类直播常故意在晚间22点后开播,利用老年人夜间健康焦虑最重的心理特点。
中国政法大学消费者权益研究中心主任刘俊海警示:"利用死亡恐惧促成的交易,本质是精神胁迫。"
当老人为"多活十年"掏出积蓄时,他们买的不是保健品,而是对死亡的临时安慰剂。
3. 私域社群的"群体催眠":100个托儿围猎1个目标
比起公开直播,更可怕的是微信群的"信息茧房"。
记者潜入某"长寿养生群"发现,496人的群里至少有400个账号是水军。
每天早中晚三次,群主会发布"王阿姨吃产品后血糖正常了"之类的造假案例,配上PS的体检报告。
当真实老人犹豫时,立刻有多个"群友"围攻:
"李姐别舍不得钱,我儿子是医生都说这个好"
"您不买是不是不信我们?"。
某受骗老人哭诉:"群里几十个人都说有效,我不买显得多不合群。"
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提出的"熟人社会"理论,正在被犯罪团伙逆向利用。
当老人在虚拟社群中被塑造成"异类",从众心理就会碾压最后一丝理性。
结语
我们该如何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?
当78岁的陈大爷对着手机里的主播说"你比我儿子亲"时,这个时代的情感荒漠令人心惊。
整治这类骗局,不能只靠提醒老人"别上当",更需要:
(1)法律层面:将情感欺诈明确写入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对"认亲式营销"从严定罪
(2)平台责任:强制直播间标注"营销性质",建立老年人消费冷静期机制
(3)子女行动:每周给父母转发权威医学科普,用科学知识对冲洗脑话术
一个文明社会的温度,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容易被骗的群体。
当我们嘲笑老人"人傻钱多"时,是否想过——终有一天,我们也会变成反应迟缓、渴望陪伴的"猎物"?
备注:
1.案例引用2023年北京卫视《法治进行时》报道事件.
2.数据引用中国老龄协会《老年消费维权报告》.股票配资网址之家
发布于:湖北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